健康大講堂——頸動脈狹窄與內膜剝脫術
【應診專家】宋志俊,市三院神經外科三病區(qū)副主任,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邢臺市2013年度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2016年度省人社廳遴選公派訪美學者。擅長顱腦腫瘤及腦血管病顯微外科治療,率先在我市獨立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復雜多發(fā)動脈瘤夾閉等多項新技術。兼任中國老年學會腦血管病分會青年委員、中國微循環(huán)學會頸動脈學組常務委員、中國卒中學會介入復合神經外科分會委員、河北省卒中學會缺血性卒中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宋志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稱為頸動脈內膜斑塊切除術(CEA)是通過外科手術將頸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清除,重建頸動脈管腔,從而達到消除顱內動脈栓子來源和擴大管腔改善腦組織供血的目的。其主要優(yōu)點就是直接、徹底、費用低廉、再狹窄率低、效果持久。
這種手術方式在歐美國家已開展60余年,目前仍被認為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F(xiàn)在,美國1年大概10萬多例頸動脈斑塊切除手術。近年來國家衛(wèi)計委在全國范圍大力推廣CEA以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降低醫(yī)療費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減輕家庭負擔。簡單地說,如果患者一般體質良好,應該首先考慮行CEA手術。如果患者體質較差或頸動脈分叉位置較高、患者對外科手術過于恐懼而不適宜行CEA手術的可以考慮進行支架成形手術。
對于大多數(shù)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病人來說,支架微創(chuàng)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兩種治療方法風險相當。在大的治療中心,一般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都小于3%,都還是比較安全的。國外很多的臨床試驗證明高齡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更應該接受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更安全,這和我們習慣性的認識恰恰相反,這由患者的血管條件、斑塊性質決定,是科學的經驗總結。因為頸動脈內膜剝脫直接處理頸動脈狹窄局部,直接、徹底,所以具有頸動脈支架不可替代的技術優(yōu)勢。對于有些頸動脈狹窄,比如:頸內動脈嚴重迂曲,或明顯鈣化,或極重狹窄,或偏心斑塊,或潰瘍斑塊,或支架置入后再狹窄等,選擇支架置入風險較高或效果較差,明確應該選擇頸動脈斑塊切除手術。
作為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我們醫(yī)院對于所有頸動脈狹窄病人,都會進行院內多學科會診,進行神經內、外科聯(lián)合診治,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血管條件、斑塊性質、個人意愿為患者提供頸動脈支架置入、頸動脈斑塊切除或者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以相對更低的風險獲得更好的救治效果。